老齡化是不是也會帶來銀發經濟和教育紅利?
問:也有人認為,中國失去了人口紅利但會迎來教育紅利,您怎么看銀發經濟和教育紅利?
雷曉燕:的確,老齡化本身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9年的77.6歲。其中,中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3.64歲,中國女性平均壽命為79.43歲。
同時,老齡化也能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積極正向的影響,比如會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會減弱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它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智能技術可以彌補勞動力的不足。當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出現時,智能技術已經發展到較高且較普及的水平,我們可以利用先進技術替代一部分勞動力。比如,有制造工廠大批量引入機器手臂,替代一些流水線工人的工作。對此我們也有相關研究,2021年北大國發院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課題組共同開展的研究《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后來出版成書,書中就講到老齡化帶來的社會沖擊,也講到智能化技術對勞動力不足的彌補。
其次,技術手段對解決養老問題也會有幫助。比如促使養老過程不再完全依賴勞動力,讓機器陪老人聊天或者幫助老人做一些體力活。
再次,有助于老年人主動發揮自身價值應對老齡化社會。銀發經濟的核心就是要在社會發展中積極發揮老年人的作用。
今天的老年人和前幾代的老年人相比已經很不一樣,他們的健康狀況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掌握的技能更多。一部分老年人雖然退休了但身體硬朗,自身也有很強的為社會做貢獻的意愿。研究也表明,因退休導致失去價值感、存在感的心理落差,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銀發經濟的產生一方面是老年人有繼續為社會做貢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工作崗位供給,銀發經濟就是要積極發揮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當然,退休后是否繼續為社會做貢獻,這應當是老年人的自愿選擇。有些老人覺得自己的健康狀況不適合再繼續工作了,就不應強迫他延遲退休。
這就要求我們設計靈活的、可以自由選擇的機制,真正發揮銀發經濟的價值,不宜在退休年齡問題上一刀切。有些人退休之后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特別是那些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人,退休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會有改善,因此延遲退休政策可能會遭到這部分人的反對。對于有些坐在辦公室里完成腦力勞動的人,工作對健康的消耗并不大,退休后反而可能因為失去工作的成就感而郁郁寡歡。因此,我們需要退休制度更有彈性,并配合不同的激勵機制,比如延遲退休可以得到更高額的退休金。總之,讓個體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來做選擇,從而實現社會整體效益最優化。
關于教育紅利,第五次到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平分別為7.83年、9.08年和9.91年,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如果說我們之前的發展主要靠人口紅利,利用的是人口數量上的優勢,現在人口的教育水平提升,應該可以更好地發揮人口的質量優勢。
從國際比較來看,目前9.91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并不太高,這意味著未來在利用教育紅利、發揮人口質量優勢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加強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幫助勞動力完成轉型。教育紅利不僅指基礎教育,還應包括職業教育培訓等,而且不分年齡,都有培訓的不同需求和價值,這對提升我們應對老齡化的能力非常重要。
問:為應對老齡化,目前的退休制度到底應該如何做出相應調整?
雷曉燕:準確來說不是調整退休制度,而是調整養老金領取制度。我們現在是把退休和養老金兩件事直接掛鉤,其實二者應該分開來考慮。我們需要設計的是大家什么時候領養老金,以及養老金的數額如何與為社會的服務年限掛鉤。
這中間涉及一個問題,那就是現有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幾十年前設定的,相當于是當時政府給大家的一個承諾,將要退休的人會根據這個政府承諾來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活,包括還要工作多久、什么時候拿養老金、應該消費多少等。如果要一刀切地延遲退休,對這部分已經準備退休的人影響會比較大,所以退休制度改革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問:據您觀察,哪些老齡化產業已經有所發展?
雷曉燕:與老年人相關的服務產業包括很多方面,已經發展起來的也很多。
一是養老機構,這是養老需求最大的產業。對于養老方式,國家現在提倡9073,即老年人中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有些城市略有調整,提出9064的目標。
二是社區養老產業,也發展得非常快。現在的社區養老包括構建新型養老社區,讓老年人集中居住,但是提供和居家養老一樣的生活條件;還有的在原有社區里增加養老服務,比如提供送飯上門、上門醫療服務等,或是在社區里建立托老所,可以讓老人日托或全托。
三是數字技術做適老化應用。2021年我在華北做關于一老一小調研,就看到一些新型社區、村莊的數字化技術應用做得非常好。比如有的村里有一塊大屏幕,村里老年人的需求可以通過家中的按鈕及時呈現在屏幕上,屏幕前有相應工作人員對接不同的老人。這就是數字技術做適老化建設的一種。老年人不容易掌握數字技術,但他們可以提出需求后由年輕人來幫助他們實現。這類數字技術應用到養老服務上的例子還很多,包括便攜式醫療技術服務等,未來應該都能夠獲得較好發展。
本文標題:老齡化是不是也會帶來銀發經濟和教育紅利?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870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