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才可以解決我國老人就醫難、養老難的問題。
▲2021年6月1日,北京朝陽區亞運村街道向融養老服務驛站,工作人員幫助老人吃飯。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成了我國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發布。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8.7%,已經進入國際通行標準定義的深度老齡化階段,這無疑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如何應對老齡化成為了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而這也正是此次意見出臺的現實背景。
此次意見提出了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培育銀發經濟、強化老齡工作保障等具體要求及一攬子舉措。
其中,在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方面明確,2025年年底前,每個縣(市、區、旗)有1所以上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
實際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2019年11月就發布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此次意見的發布,再次表明了國家層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高度重視,意見在醫養結合等方面予以特別明確,更體現出國家對養老問題的現實關切。
▲2021年4月1日,北京西城區木樨地北里,68歲的志愿者鹿和平為82歲的張蘭芬梳頭。專業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巨大,志愿服務無疑是社區養老的有益補充。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醫養結合,才可以解決養老難的問題
關于醫養結合,2015年1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部門就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專門要求,并明確到2017年,80%以上的醫療機構要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當時,我國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大多數的養老院只是單一地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無法給入住的患病老人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而醫院又不具備完善的養老配套服務設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屬送往醫院治療,到了醫院,卻只治療而不護理,需家屬陪床。
在這種體制下,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家庭、醫院和養老院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許多患有慢性病、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由于養老機構不能解決醫保,不得不長期住院占用醫院床位。
因此,必須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才可以解決老人就醫難、養老難的問題。醫養結合將醫護技術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既能看病,又能養老,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為老人提供及時、便利、精準的醫療服務。
而且,將生活照料、身體康復和失能護理相結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省去老年人頻繁往返于醫院和養老機構的麻煩,同時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提高醫院床位的周轉率。
▲2021年11月12日,在湖南長沙縣果園鎮楊泗廟社區,醫務人員劉敏指導居家老人用藥。近年來,果園鎮衛生院開展智慧醫養項目,打通了醫護上門最后一公里。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最大瓶頸,是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巨大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0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的數據,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共有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5857家,床位總數達158.5萬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達7.2萬對,比上年末均有大幅增加。而且,超過90%的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失能半失能老人超過4000萬,對專業的養老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央視訪談中表示,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多達600多萬,但是目前僅有50多萬名從事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遠不能滿足需求。
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巨大,原因在于這種職業工資待遇普遍偏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很多人不愿從事這一職業。在當今社會,養老護理員的工作辛苦程度比保姆大,經驗、技術要求也不亞于保姆,但工資待遇卻往往還不如保姆。
因此,為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緩解養老人才短缺困境,此次意見提出,用人單位要切實保障養老服務人員工資待遇,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提升養老服務崗位吸引力。大力發展相關職業教育,開展養老服務、護理人員培養培訓行動。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余壽中有2/3時間是帶病生存。因此,養老服務不僅僅只是養,還包括醫,養老護理員不但要具備基本的護理技能,還應具備基本的醫學、心理學知識。
▲2021年11月12日,在湖南長沙市長沙縣果園鎮田漢社區,醫務人員彭永(右)為居家老人做針灸治療。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城鄉倒置,讓我國老齡化有別于他國
據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首先是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
數據同時顯示,我國的老齡化進程已明顯加快。與2010年相比,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別增加8637萬人、718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5.44個百分點、4.63個百分點。
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而且,我國農村的老齡化水平明顯高于城鎮。農村60周歲及以上、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60周歲及以上、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比重分別高出7.99個百分點、6.61個百分點。
這種顯著的城鄉倒置現象,是我國人口老齡化不同于發達國家的重要特征之一。這也決定了,我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特殊、復雜,需要在相關政策措施方面予以統籌考量。
▲2021年11月12日,在湖南長沙市長沙縣果園鎮田漢社區,醫務人員彭永(右)、劉敏(左)指導居家老人康復運動。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農村養老,需在制度保障上更多嘗試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城市的養老保障體系已比較健全,相比之下,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
尤其是,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問題。例如,生活水平較低、經濟來源匱乏,以及由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打工,農村留守老年人身邊普遍缺乏年輕人照顧等。
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和醫療需求,亟須更多關注。要特別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農村老齡化現實情況下,傳統養老模式已無法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村的需求,需要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積極探索與嘗試。
具體到農村的醫養結合,此次意見明確在2025年年底前,每個縣(市、區、旗)有1所以上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但這還僅限于縣域內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屬于兜底性質的農村醫養保障。
要在更大范圍內推進農村醫養保障,可以嘗試同時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開展養老服務,如將閑置醫療床位轉型為護理型養老床位,經民政部門備案后,與養老機構同等享受資金補助政策等。
也可以將鄉村衛生院、衛生室和鄉村養老院、幸福院整合在一起,以此來提高老人的醫療和護理質量,從而滿足農村老年人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需求。
總之,此次意見的發布,有助于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在意見要求下,無論城鄉都需積極行動起來,統籌考量,推動相關政策措施及時落地,方能切實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何亞福(人口學者)
編輯|何睿
校對|李立軍
本文標題:這份重磅文件,透露未來養老工作這么干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zhengce/1472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