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提出,將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從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培育銀發經濟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攬子舉措。
資深人力資源服務專家汪張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意見》的出臺,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老齡工作的重視,明確了黨對老齡工作的指導,提出了適老產業銀齡行動等具體措施,對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積極作用。
激發老齡社會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工作,并進行了一系列精心謀劃,統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
記者注意到,《意見》共分八個部分、24條,主要部署了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培育銀發經濟等方面的老齡工作任務,充分體現了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指導思想。
國家衛健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在解讀《意見》時表示,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運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乃至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深遠影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在增強老齡社會活力方面,《意見》提出,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教育部門牽頭研究制定老年教育發展政策舉措,采取促進有條件的學校開展老年教育、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年大學(學校)等辦法,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職業院校開設老年教育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以及提升老年文化體育服務質量等。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意見》呈現一個新亮點,就是強調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要積極地看待老齡社會,積極地看待老年人,積極看待老年生活。不能僅僅把老齡化看成壓力和負擔,它同時也蘊含著新的發展潛力和新的發展空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老齡化到來,如何降低養老壓力、發展老齡事業、激發銀發經濟,需要全盤考慮新時代老齡工作。
提升社區養老能力
記者注意到,此次《意見》強調,要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以居家養老為基礎,通過新建、改造、租賃等方式,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進一步規范發展機構養老,各地要通過直接建設、委托運營、購買服務、鼓勵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發展機構養老等。
在李宇嘉看來,在完善住房和社區功能方面,應補足養老設施和服務的短板,實現老有所養、提高養老的質量。
《意見》提出,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以居家養老為基礎,通過新建、改造、租賃等方式,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著力發展街道(鄉鎮)、城鄉社區兩級養老服務網絡,依托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地方政府負責探索并推動建立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的模式。街道社區負責引進助餐、助潔等方面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機構,社區組織引進相關護理專業機構開展居家老年人照護工作;政府加強組織和監督工作。
在存量房改造方面,要大規模增加養老服務設施,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李宇嘉認為,老年人選擇獨立居住并不意味著遠離子女,多數老年人與子女住在同一城市,既能保證獲得及時照料,又能滿足老年人對于隱私和獨立的需求,還能降低養老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符合我國居家養老加 子女贍養的傳統,子女和父母共同生活或就近生活,這是成本最低的養老模式。(此文刊發于《中國產經新聞》11月27日1版)
本文標題:養老產業再添新舉措,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zhengce/1471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