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意見》解讀中指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1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在發布會上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規模日益擴大、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提出,國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上述《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也強調了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邦華在發布會上指出,多數老年人都希望在家養老,這是跟親情密切相伴的一種養老模式,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
李邦華介紹,十三五期間,民政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加快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中央財政總共安排了50億元資金來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在推進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提出了7個試點方向。經過5年的試點實踐,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方面創新了不少新的服務形式,比如家庭養老床位、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互助養老,以及老年餐桌、綜合性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等,都是在試點過程中創新和發展形成的服務形式。
如何實現居家和社區機構相協調?李邦華介紹,主要通過發揮居家上門服務、老年人到社區服務,以及機構發揮支撐作用這三種方式。
其中,對于養老機構而言,李邦華指出,一方面養老機構要提質增效,要增強他們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的能力。到2025年,全國養老機構的護理型床位要達到55%,同時,也鼓勵養老機構應該把養老機構的院門打開,主動積極上門提供服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實現居家、社區、機構三種服務各展所長,同時相互融合、相互銜接,形成綜合的一種服務模式,讓老年人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小區里面,還是去養老機構,都能得到比較專業的養老服務。這是從十三五到十四五協調發展的一個過程。
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
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1.9億老年人有慢性病,另外還有4000萬的失能老人,長壽不健康,也給不少家庭帶來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了三個方面,一是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和管理,二是對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三是推進醫養結合。
具體而言,第一方面,主要抓兩個重點環節,一是老年人的預防保健,通過開展預防保健,讓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二是要盡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大力建設綜合醫院的老年醫學科,去年年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老年人科達到28%,2025年計劃達到60%,同時,還要大力建設康復醫院、護理院,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活動,目的就是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
第二方面,關于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首先還是要繼續開展預防和干預行動,盡量減少失能的發生。二是對已經失能的老年人,要提供從居家到社區到機構的全鏈條的長期照護服務,同時要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這樣才能為失能老年人提供精準的長期照護服務,同時大力推進互聯網+照護服務,發揮智能技術的作用。還有一項重要工作,要繼續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爭取早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第三方面,關于推進醫養結合,首先還是要繼續推進醫療衛生資源和養老服務資源的銜接和整合,特別是在基層要加強資源整合,強化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的協議合作,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養老服務,同時,今后要在社區層面增加服務供給,以社區居家為重點,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第二,鼓勵基層探索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根據老年人的需求,規范轉換機制,目的就是通過制度創新,來盡可能方便老年人健康養老。第三,推動醫療機構的轉型,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動一些二級及以下的醫療機構轉型開展康復、護理和醫養結合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健康養老服務。第四,開展醫養結合質量提升行動和醫養結合示范創建活動,在全國創建一批醫養結合示范的縣(市、區)和醫養結合示范機構,通過示范引領促進醫養結合的高質量發展。
推進適老化改造
在以居家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下,前述《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階梯電價、水價、氣價政策,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
在分析人士看來,住房支持政策主要指的是在租賃住房發展,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和土地出讓時,對于推進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設施的供給等,會在供地、規劃、稅收、金融、容積率,公共配套供給等方面給予扶持,降低開發和建設成本,鼓勵開發商積極供應。當然,主要是在存量房改造,要大規模增加養老服務設施,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
在發布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負責人汪科介紹了推進適老化改造方面的工作。2020年7月,《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重點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強調要改造和建設小區及周邊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等。到十四五期末,力爭基本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2019年以來,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2萬個,惠及居民2000多萬戶。各地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近2萬部,增設或改造提升養老、助餐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近3萬個。
汪科還介紹,下一步,住建部將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貫徹新發展理念,結合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大力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一是推進和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統籌,推動養老、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均衡配置、系統布局。
二是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推動補足城市養老設施不足、無障礙設施不完善、活動場地不足的短板。
三是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構建15分鐘生活圈,支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
四是推動既有老住宅、老公建、老廠房的改造利用,推動加裝電梯、無障礙環境建設,方便老年人出行、參與社會活動。
銀發經濟方興未艾
龐大的老年群體,也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負責人郝福慶在發布會上指出,我國的老年人規模大,發展速度快,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發展機遇,銀發經濟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老齡化程度高的一些發達國家,銀發經濟已經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我國十四五期間,老年人的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特別是1962年以后有一個嬰兒潮,現在陸續進入老齡化階段,這些新的老年群體,物資儲備更加充實,他們的消費觀念更新,消費意愿和能力也更強,所以老年消費市場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說大國重器固然不可或缺,老年制造同樣關系民生;年輕人和兒童的服務供給豐富,老年人的服務市場同樣未來可期。郝福慶說。
他進一步指出,為更好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作為: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研究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就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老年用品產業、科技化智能化升級等領域加強系統謀劃。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包容開放的發展環境,完善便利高效的監管服務,讓市場主體蓬勃發展、銀發經濟充滿活力。
三是支持產品創新。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務目錄、質量標準,加大老年產品的研發制造,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產品。四是培育服務品牌。打造一批創新力強、品質優良、標準規范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為老服務優質品牌,引導老齡產業集群發展。
本文標題:重磅信號!國新辦解讀最新老齡工作文件:繼續推進長期護理險試點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zhengce/1466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