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先拍視頻留證:如何消除助人者的后顧之憂?
時間:2022-12-09 20:00 來源: 作者:小通 人瀏覽
11月30日14時許,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云山路上,上班途中的畢坤看到有老人趴倒在地,身體打顫抽動,一直喊救命。周圍有路人徑直走過,十米之外的公交站也有人在探頭張望,但均無人施救。一番猶豫后,畢坤決定上前將老人扶起,但在扶起的同時,畢坤也請路人幫忙拍下視頻,當作證據,擔心有被訛的風險。扶起老人后,畢坤沒想到隨之而來的是如此多的爭議。(12月5日紅星新聞)
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形,到底扶不扶?這是一個考驗人性的問題。由于扶老人被訛的現象和糾紛時有發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導致許多人不敢扶、不敢救。上海市民畢坤決定上前將老人扶起,先請路人幫忙拍下視頻留證,凸顯其怕被訛的焦慮。這種規避風險的做法,盡管引發了諸多爭議,但也是無奈之舉。筆者認為,根治扶不扶問題,不僅需要法律為好人撐腰,還需多措并舉,打消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
毋庸置疑,大部分老人及其親屬都是通情達理的,對施救的好心人,能夠表達感謝和感恩之情。但現實很殘酷,有極少數老人在摔倒被救助后,不但不去感恩好心人,竟然反過來誣陷施救者,要求對方賠償醫藥費、營養費、護理費等各種費用。如果索賠數額較小,或許好心人怕麻煩自認倒霉算了;如果索賠的數額較大,雙方最終可能要對簿公堂解決糾紛。
然而,在雙方都沒有充分證據的情形下,司法機關裁決時往往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讓好人蒙冤。做好事卻要付出不必要的經濟代價,令人寒心。于是,不少民眾因擔憂扶老人被訛的潛在風險,路遇老人摔倒或需要救助時,通常會選擇視而不見、繞道而行。這種現象,讓一些摔倒的老人得不到及時救助,一定程度上惡化了社會道德風氣。而上海市民畢坤扶老人先拍視頻留證,以避免自己陷入被訛的困境,無疑是一種無奈。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在扶不扶救不救等問題上則亮明了態度。根據司法解釋,為了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急迫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緊急措施的,應當認定為緊急避險。經審理,緊急避險采取措施并無不當且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應該說,扶助摔倒老人屬于緊急避險的范疇,即便救助過程中導致被救助人的生命財產等損失,只要采取的措施并無不當且沒有超過必要限度,就無需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免責規定,可以鼓勵民眾敢于見義勇為,該扶就扶、該救就救。
筆者認為,根治扶不扶救不救焦慮,還需多措并舉。一方面,司法機關應嚴厲打擊訛詐行為,對惡意訛詐好心人的行為依法予以嚴懲,并加大訛詐者的違法成本,涉嫌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讓有訛詐沖動的老人及其親屬在權衡利弊之下,不敢去誣陷施救的好心人;另一方面,對見義勇為的好心人,除依法免責外,政府部門要予以表彰和物質獎勵,并采取兜底保障措施,給予一定的優待政策等,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這樣,有法律為好心人撐腰,加上兜底保障和優待政策,扶人前無需留證也不用擔心被訛,民眾才敢扶、敢救,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扶老人先拍視頻留證:如何消除助人者的后顧之憂?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shenghuo/2825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