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齡老人養老問題,一起聽聽法官怎么說
時間:2022-10-01 14:27 來源: 作者:小通 人瀏覽
對于家庭成員應盡的贍養義務,我國憲法、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均有相應的規定。在法院的審判實踐中,對于高齡老人要求支付贍養費、醫療費等合理的請求,各級法院均予以了充分的保護和支持。
母親節前夕,養老問題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筆者作為法官,透過自身承辦案件的總結,給個人養老提給個醒。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條件的發展,我國高齡老人越來越多,截至2019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2.7億人。據全國老齡委預測,中國到2035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四分之一。老人的養老問題,特別是高齡老人的贍養問題,成了不少家庭的難題,法院受理贍養類案件也出現大幅度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法院系統贍養類案件近三年的總數為2017年4068件,2018年上升到15729件,2019年突增到60526件。其中涉及75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案件更是占80%以上,有不少甚至是90歲到100歲的老人。
高齡老人的贍養糾紛大量涌現,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老人進入高齡后,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疾病纏身,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給子女帶來生活上的負擔;二是,高齡老人的子女年齡較大,自身也需要照顧?,F階段不少高齡老人都是多子女,其中長子、長女也進入老年,甚至是高齡,有些子女還患有嚴重疾病,無論是身體狀況還是經濟條件,有些還不如高齡老人。對于高齡老人的照顧,往往依靠相對年輕的子女,引發兄弟姐妹之間矛盾而導致贍養糾紛。三是,高齡老人過早處分財產,導致生活完全依賴子女。我國不少農村地區有兒子成年后分家的習俗,父母將自己的房屋、財產分給成年子女,而年老的父母由兒子們輪流贍養,一般約定幾個月一輪,但輪著輪著就因為各種原因出現有子女不愿贍養的情況。城市里的老人,在面臨拆遷時,也常常將自己應得的房產贈與某個子女或孫子女,導致其他沒有得到財產的子女內心不滿,而引發贍養糾紛。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對于有配偶和子女的老年人的贍養,目前仍是家庭成員的責任。對于家庭成員應盡的贍養義務,我國憲法、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均有相應的規定。在法院的審判實踐中,對于高齡老人要求支付贍養費、醫療費等合理的請求,各級法院均予以了充分的保護和支持。但應看到,高齡老人的贍養保障問題,法院判決絕不是最佳的解決方式。
筆者作為法官,建議高齡老人在處理自己的贍養問題時,為避免爭端,要提前做好防范:一是,不要贈與!我國法律規定,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成年后,父母不再負有撫養教育的法定職責。無論是農村的分家時分割的宅基地上的房屋,還是城市子女結婚后購買房屋時的首付,在法律上均為對子女的贈與。本來父母對子女的贈與是出于對子女的關愛和幫助,但這種非法定義務上的贈與,常常帶來贍養問題糾紛。如果不是不差錢的父母,最好是不要選擇贈與,將自己的辛苦錢,用來保障自己養老,應當是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首選。
二是,訂立一份合法有效的遺囑或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在繼承案件審理中,當事人爭議最多的是盡贍養義務的多少問題,審判實踐中最難認定的也是盡贍養義務多少的事實。但對于被贍養的人來說,子女盡孝的多少,被贍養老人的內心是最清楚的。所以高齡老人大可以在頭腦清醒時,訂立一份合法有效的遺囑或與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就贍養問題達成遺贈扶養協議,讓盡贍養義務較多的子女得到更多。
三是,將部分贍養中的勞動社會化,讓子女承擔相應的費用。高齡老人的贍養問題中,很大一部分是照顧的勞動子女不愿承擔或無力承擔,互相推諉。為此,有不少喪失自理能力的高齡老人采取請保姆照顧或到敬老院的方式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而要求子女承擔相應費用。這種將家務勞動社會化的方式,簡單直接解決了老人的生活問題,也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眾所周知,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最高標準。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的,只是贍養糾紛中的最低層次,即贍養費的支付。而對于精神上的慰藉、親情上的滿足,是很難通過法院的判決真正實現的。要想解決高齡老人的贍養難題,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只有樹立起愛老、敬老的社會風氣,加強社會保障機制,建立起農村高齡老人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避免人間悲劇的發生。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關于高齡老人養老問題,一起聽聽法官怎么說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985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