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瞄準老人,以房養老騙局為何屢屢得懲?
時間:2022-10-01 14:14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上班路上很多人都見過,在理財公司門前,拿著宣傳資料、排隊領小禮品的大爺大媽們。更有甚者,一些不法機構胃口極大,瞄上了老人們安身立命的房產。讓以房的美好愿景,變成了攬財的借口。
中國養老市場方興未艾,養老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療養院、老年房產理財等名目層出不窮,而打著高收益旗號的詐騙陷阱也接踵而至。
在業務員的推銷洗腦、高利息的利誘和不法分子的惡意串通之下,不少老人防不勝防,最后甚至房財兩空。近幾年,這一騙局屢禁不止,為什么以房養老成為非法集資的重災區?誰該為以房養老騙局埋單?
打著以房養老的幌子非法集資
理財公司的伎倆是利用小恩小惠把老人忽悠過去,然后步步為營,套路老人的房產。非法集資機構瞄準老人房產,主要是因為房屋價值高,通過抵押等方式套取資金便捷,而且資金額比較大。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臣律師稱,這樣的詐騙案例很多年前就已出現,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只是陷阱。
另據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介紹,一些機構以以房養老養老公寓等名目設置的陷阱,很多老年人單純地以為將房產抵押,就可以獲得不錯的養老收入,于是被套入了陷阱。
2月19日,北京打非辦就對以房養老為名的非法集資騙局與陷阱揭底。近幾年,不少公司打著以房養老旗號,通過召開推介會、社區宣傳等方式,誘使老年人抵押房屋以獲得出借資金,再將資金購買其理財產品并承諾給付高額利息。
具體而言,北京打非辦進一步介紹稱,此類公司和團伙通常以某理財公司代理人或業務員的身份向老年人介紹理財產品,說服老人通過抵押房產獲得抵押款進而投資所謂的理財產品,承諾老人4%-6%左右的年化收益;而另一面,此類公司和團伙又會將老人的房產抵押給第三方,并許給第三方12%-24%的高額利息,最后在收取足夠抵押款后攜款跑路。
3月2日,深圳打非辦及民政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借養老服務之名吸納公眾資金的風險提示》。據深圳打非辦介紹,一些不法企業以以房養老為名,通過為投資人包辦房產抵押借款等形式吸儲,并以可實現以房養老每月坐享高息收益等名義進行宣傳。
與此同時,以房養老的騙局也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關注。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人民法院老年人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以房養老、打擊套路貸的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稱,近年來,以房養老理財騙局事件頻發。許多老年人為投資以房養老理財項目,將自有房產進行抵押,背負巨額債務,又在行為人的惡意串通之下失去自有房產,導致房財兩失。
以房養老騙局為何屢見不鮮?
以房養老非法集資的騙局大體相同,將老人的房屋辦理抵押借款,一旦資金鏈斷裂,該類公司和團伙攜款跑路,房產被行使抵押權,老人面臨房屋拍賣、流離失所的風險。
即便未攜款跑路,深圳打非辦也發現,這部分機構或個人往往不具備資質、無正當實體、收益,與其承諾的回報不匹配、資金安全無保障,其運作模式違背價值規律,資金運轉和高額返利也難以長期維系。
而且在騙子精心構筑的陷阱中,往往涉及三方甚至多方主體,而抵押合同主體分別是老人與第三方,因此,抵押房產的老年人通常成為第三方討債的對象。
對此,北京打非辦將以房養老非法集資的作案形式歸結為三大特點:一是假借國家以房養老政策名義,詐騙手段具有誘惑性;二是詐騙過程復雜,呈現出分工化、鏈條化的特點;三是以公證的方式規避法律,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一些老人被騙后,因為對方做的手續很完整,而且本身就是設計好的一個騙局,打官司都很難贏。有不少人最后都拿不回被騙的房錢。王玉臣律師這樣表示。
為何此類案件多年以來難以根除?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原因之一是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法律空白或者規定不明確的領域,利用老年人性格特點以及尋求投、融資渠道的迫切心理,披上迷惑外套變裝成以房養老理財項目,進而非法占有老年人房產。
這類不法機構專挑老年人下手,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在認知上有盲區,分辨真偽的能力不強,容易被蒙蔽。據王玉臣律師介紹,很多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甄別不了詐騙信息。不少子女因為工作家庭等原因,對老人的關注少,這也讓空巢老人變得很空虛。而騙子往往用甜言蜜語、悉心陪伴,取得老人的信任。等發現苗頭不對后,很多老人也不敢跟子女說,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止損,一錯再錯。
王玉臣律師曾在2019年接觸一位當事人。據他介紹,這位阿姨被騙之后,怕女兒著急,不敢跟女兒說,甚至曾想過以命相搏。
以房養老、養老地產為非法集資背了黑鍋
除了上述老人將房產抵押之外,深圳還集中提示了其他借養老服務之名吸納公眾資金的情形,其中包括掩蓋以提供養老服務、以投資養老項目、以銷售養老公寓名義吸收資金。
比如,以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項目名義,承諾高額回報非法吸收公眾資金。這也是以合法運營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之名掩非法集資之實。
再比如,以銷售虛構的養老公寓、養老山莊等名義,或者以返本銷售、售后返租、約定回購等方式銷售養老公寓、養老山莊,或者以入住老年公寓后給予優惠打折、不入住則給予高于銀行利息分紅的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為什么非法集資者將以房養老以及養老地產作為目標?從目前來看,中國的老齡化正在加速,也讓很多人陷入老有所養的憂慮。新京報記者從部分養老機構了解到,目前困擾養老行業的主要是老年人的支付問題,有的是沒有支付能力,有的是舍不得支付。
對此,李宇嘉表示,現在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養老問題都非常關注,但是退休以后的收入能否支撐養老、疾病,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李宇嘉還稱,現階段中國主要是9073的養老模式,即:90%家庭自我照顧、7%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機構養老,市場上正規的養老機構很少。因為養老服務供給的不足,國家對養老市場的扶持力度比較大,因此,市場上很多機構打著養老的旗號詐騙,進行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而提到以房養老,其是從2014年部分城市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開始的,但是進展并不盡如人意。
近幾年,在養老需求的推動下,各式養老地產也開始陸續出現。不過,在李宇嘉看來,很多開發商以老年人的名義來投資公寓,盡管有產權,但其實并不是養老地產,主要是缺失一體化的養老服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養老地產。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以房養老和養老地產缺乏的背景下,非法集資者將其作為誘餌,來吸引老年群體才會屢屢得逞。
提高風險和法律意識,規避投資陷阱
對于已成事實的受騙人,王玉臣律師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報案,交由司法機關去處理。
李宇嘉也表示,除了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及時報案外,還要到社區居委會反映情況,看社區內的老人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找一些線索來追溯不法機構。不過,李宇嘉認為,最關鍵的是預防,因為詐騙事實一旦形成,追溯確實很難。
事實上,以房養老騙局,折射出老人們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匱乏。老年人亟須提高防騙意識,徹底打消天上掉餡餅的幻想。正如北京打非辦提示,應謹記高回報伴隨高風險,切勿為了追求高收益輕信各類營銷話術。
對于老年群體,北京打非辦還提示,如有投資需求,請及時同家人或其他專業人士商量請教,尤其是面對大額投資,切不可一意孤行進了圈套。對于所投資的項目要謹慎挑選,選擇正規的投資渠道,并竭盡所能對項目進行調查。
最高人民法院也提醒老年人,還需時刻保持理性和冷靜,審慎選擇投、融資渠道,以免落入請君入甕的套路之中。
深圳打非辦和深圳市民政局建議,老年人及家屬應謹慎甄別養老機構,未經民政部門或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備案的養老機構,不要入住、不要投資,更不要向其支付任何資金。同時亦要求養老機構不得以任何名義,以承諾高額回報為誘餌,采取公開宣傳方式,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
據悉,在對套路貸采取刑事手段打擊的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亦表示,注重通過民事審判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財產權益,保障人民群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切實享受到國家以房養老政策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