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養老床位2萬、每個幼兒托位1萬,十四五期間真金白銀補貼一老一小
時間:2022-10-01 14:11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一個月后,刺激生育、保障養老的政策接連面世。6月25日,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再次明確,發展和完善普惠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同時對于一老一小,給出了真金白銀的補貼措施。
確定普惠基調
《方案》提出,2025年,增加普惠性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托育服務水平,逐步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顯示出的問題,就是當下國內老齡化與少子化的并存。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就表示,我們需要從托幼和養老兩個環節同時推進。
如何構建普惠性養老服務體系?《方案》劃出了路線圖:建設連鎖化、標準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提供失能照護以及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等服務;新建或改擴建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提升公辦養老服務機構護理能力,強化對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支持培訓療養機構改革轉型發展養老,支持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
實際上,構建連鎖化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等說法早已有之。自2012年,國內就開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伴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發布,國家層面為行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數據顯示,2020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6億,今后五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以每年約1000萬人的速度增長。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
為何直到現在,養老行業依然沒能成為風口呢?養老產業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其中的主導力量還是在于國家。而國家的投資不足,就導致了供應缺口十分明顯。看懂研究院研究員龍小鳳一針見血。而托育產業自身的特性正與養老相似。
真金白銀補貼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對于養老產業及托育產業給出了真金白銀的補貼。
《方案》指出,公辦養老服務機構能力提升項目,原則上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不超過床均建設投資或平均總投資的30%、60%和80%的比例進行補助;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按每張養老床位2萬元的標準支持居家社區型和醫養結合型機構建設,1萬元的標準支持旅居型機構建設。
對于國內當下的養老產業模式,龍小鳳介紹稱,中國養老產業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不過,中國的養老療養基礎設施建設與專業人員儲備尚不足以承托起大量老人的社區養老需求。
然而對于養老產業自身來說,中央政府補貼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政府支付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等外溢紅利才是決定因素。龍小鳳舉例稱,日本就是以居家養老為主流養老方式,然而日本高度的城鎮化率意味著日本醫療資源與老齡人口的分布存在較少的錯配現象,醫療人員實現一對一醫療服務較為便捷,相較于中國因為社區缺乏相應的醫療服務,需要來回奔波于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之間,也變相阻礙了在遠離醫院的區域建立養老社區產業的可能。
對于公辦托育服務能力建設項目,《方案》明確,原則上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不超過平均總投資的30%、60%和80%的比例進行補助;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建設項目,按每個新增托位1萬元的標準給予支持。
數據顯示,當前我們國家的入托率不足5%,但需求量在35%,與巨大的需求體量相比,我國托育服務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然而,根據國家衛健委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鋪蓋城鄉的嬰幼兒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新增示范性普惠托位50萬個以上。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我國0到3歲的托育基本全部由市場供給,目前的發展方向主要還是政策引導,普惠優先。發展托育服務,關鍵在于要明確托育服務的普惠性,也就意味著財力支撐。這進一步牽涉到增加教育投入,以及根據新的理念進行教育經費的重新分配問題。熊丙奇說。
此外,《方案》指出,各地要科學規劃公辦養老、托育服務設施建設的用地、面積、功能和裝備結構合理確定項目建設內容和建設規模,避免鋪張浪費、貪大求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