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深度老齡化的超大城市,養老也面臨著更大挑戰:如何讓養老護理員進得來、留得住?如何繼續提升長護險制度試點成效?如何在異地養老方面作出更多探索?
今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了關于檢查本市貫徹實施《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情況的報告。
養老護理員流動性大,同一單位呆12.6個月
人社部公布的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工排行中,養老護理員排在第19位。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在上海的養老機構中,目前已注冊的養老護理員達7.6萬名。到2022年,上海養老護理員需求將達到8萬9萬人。
養老服務人員隊伍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市人大執法檢查發現,一方面,養老服務人員需求在逐年增長;另一方面,由于護理人員總體學歷不高、年齡偏大,護理崗位工資偏低、勞動強度大、職業發展空間小、社會尊重度還不高等原因,護理人員流動性大、來源缺乏。調查發現,養老護理員50歲及以上約占67%,近八成只有初中及以下學歷,獲中級以上職業技能證書的僅占8.7%,一半左右的護理員月收入少于4000元。養老機構內設置的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總量不足,且多數為退休聘用人員,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也尚未出臺。
市民政局的報告也指出,這支隊伍職業流動性偏高,在同一單位穩定就業的時間平均為12.6個月。
提升養老護理員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已經非常迫切。委員們認為,本市近年來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需要久久為功,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實現養老護理員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有發展。建議從健全教育培訓體系、從業人員激勵褒揚機制等方面著手,穩崗擴就業,提升養老服務隊伍素質。
長護險服務不能異化為家政服務
作為國家首批15個長護險試點城市之一,2018年起全市試點長期護理保險,為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以及與基本生活照料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2020年惠及42.4萬名老年人,受益面達到全市老年人口的8%。
但隨著試點不斷推進,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有的老人希望護理員提供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不包含在長護險項目內的家政服務;極少數機構以利益誘導消費者參加長護險并騙取長護險基金…
執法檢查發現,長護險醫護服務比例偏低。從參與長護險服務的人員結構看,執業護士僅占3.3%。執法檢查組建議,繼續提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成效。要進一步提高長護險服務內容中醫療護理服務的比重,不斷完善統一需求評估標準,完善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長護險的相關機制。
更好保障老人異地享受養老服務
現在長護險從上海延伸到了長三角,異地養老比以前更方便、更實惠了。87歲的上海老人王佩華感嘆。他在去年下半年搬到了位于江蘇蘇州吳江市的七都悅心公寓。這家公寓是上海舒孝養老公司在吳江的分支機構,這家公司成為首批長期護理險從上海向長三角延伸結算的試點單位之一,其在江蘇吳江、浙江嘉興等地的異地分支機構都已納入結算范圍。
據悉,去年和今年,市民政局兩次發布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清單,累計發布異地養老機構71家、床位32051張。今年,市醫保局、市民政局分兩批聯合推出符合條件的15家機構,試點本市老年人入住長三角區域養老機構長期護理保險費用延伸結算,相關文件也明確了養老服務補貼也可異地延伸結算。
老年人異地養老需求還未能得到有效滿足。執法檢查組發現,目前,本市異地養老的模式仍在探索之中,異地養老大多是老年人自發組織參與,一方面異地養老政府間的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另一方面跨區域、品牌化、連鎖化的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多。據各區執法檢查組初步統計,全市通過政府幫助到異地養老的老年人只有不到100人。問卷調查顯示,40.3%的老年人希望政府為老年人到異地康養、療休養等提供幫助。
為此,常委會委員建議,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發展。要探索異地養老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建立健全異地養老政府間合作機制,積極搭建符合異地養老需求的服務平臺,扶持品牌化、連鎖化異地養老機構發展,完善長護險、養老服務補貼等政策隨人走機制,更好保障老年人在異地享受養老服務。
本文標題:近一半養老護理員月收入少于,4000,元,上海如何留得住這支隊伍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7048.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