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占比18.70%。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深,人們面臨未富先老,養老服務“養不到”“養不起”“養不好”的急難愁盼問題。問題背后,則是普惠性養老服務機構在“用地”“經營”“人才”“醫養結合”“監管”等方面遭遇的瓶頸。在廣州,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逾213萬、戶籍老年人口超過180萬,老人們恰恰見證了這一座城市直面痛點,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領域進行的重重探索。
這一座以開放包容、改革創新著稱的城市不僅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以市域為單位同時開展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長期護理保險、醫養結合、康復輔具社區租賃5項國家試點的特大城市,同時,也率先開展了基本養老服務探索實踐,把基本養老服務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先試先行,初步構建出人人享有、人人可及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打通“堵點”、解決“難點”、消除“痛點”,加快提升基本養老服務能力,為國家層面體系建設提供有益實踐經驗。
一系列改變發生在市民生活的細微之處;一系列基本養老服務發展的答案,呼之欲出。
暖心故事:在這座幸福之城,不必擔心老之將至
及時照護,人人可享
88歲的潘佩(化名)是廣州市越秀區土生土長的“老街坊”,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一次骨折術后被拽進了高齡重度失能的世界里。醫生在診斷書中表示:潘佩骶尾部壓瘡,不斷滲液,需要協助服藥、臥位護理、心理慰藉等照護服務支持。那一刻,89歲的老伴看著診斷書一陣眩暈,他心里清楚,對他這么一個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聘請專業照護是個不小的開支。
同在廣州,75歲的玉英(化名)總是愁眉不展,在過往的日子以淚洗面。數年前,她的兩個兒子先后離世,丈夫又疾病纏身,每天早上,一睜眼就開始忙碌,量血壓、做早餐、喂飯、買菜、換尿布、看病……日子一天天下來,不堪重負。雖然,他們都享受了廣州健康檔案、健康管理、“平安通”服務,可隨時申請緊急救援,社區工作者定期關懷。然而,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才是他們,也是每位老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他們害怕照護開支帶來的經濟壓力,逐漸壓垮他們的人生。
但擔心的事情并沒有發生。
得益于廣州正在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兩戶家庭均通過鑒定評估,申請了長護定點機構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醫療護理服務。照護產生的費用,由長護險基金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報銷。在專業照護下,潘佩康復訓練不斷,僅四個月時間,從臥床坐上了輪椅;而玉英的丈夫得到了更全面的醫療護理。在費用報銷后,額外的照護費用并未對他們的生活造成絲毫負擔。
據悉,目前廣州長護險覆蓋全體參保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41項基本生活照料、34項醫療護理服務,其中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的支付限額最高分別為每人每天115元~120元、每月1000元;支付比例在75%至90%,被視為老人護理的一大保障。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在這兩個家庭背后,還有逾2萬個獲益的家庭。
養老床位,人人有份床位是友好養老環境的標配。過去,一個床位往往意味著偏遠的養老院、漫長的等候時間。和前十幾年不一樣,七十多歲的慧喜(化名)如今雙眼滿溢笑意,過往伴隨著“三無老人”標簽的孤獨和自卑情緒糾纏著她,但現在,這些情緒悄然消失。
慧喜是地道的廣州人,也是一名三無老人。七年前,由于身體條件下降、社區無法照顧等原因才入住到廣州市老人院。彼時,廣州市老人院的工作人員在老人入院時就根據個人資料進行評估,確定護理等級、為老人分配居住區域。不同居住區都配備了管理者、護理員、社工、護士、醫生、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為長者進一步確定個性化照護方案。
那時,社工評估發現,慧喜因離開住了數十年的社區而出現負面情緒,生活中不太積極,有時擔心道:“街道是不是不管我啦”“會不會就沒人來看我啦”。了解了慧喜的狀況,也看出了她的顧慮,市老人院工作人員在日常言行中增加了對她的鼓勵和贊揚,發現她有一顆當志愿者的心后,更是鼓勵慧喜加入院內的志愿者隊伍,成為一名“心靈大使”,為住院的老人家做探訪,關心和鼓勵他人。而慧喜說,“老人院真的就是一個大家庭,能夠幫到人,我很開心”。
無論是有兒有女的老人,還是包括慧喜在內的三無老人,在這里都會被平等、認真地守護。相關負責人透露,廣州市老人院建院于1965年,建院之初,全院只有8棟瓦房、2根體溫計和一部聽診器。但全院上下卯著一股勁,下決心把老人院建設好,把老人照顧好,發展到今天,共有白云區鐘落潭鎮上水院區、黃埔鎮新龍鎮鎮龍院區和市老年醫院三個院區,涵蓋社區居家、機構養老、老年醫療三個服務版塊,形成了“養護醫康社產學研”八位一體的服務功能,為廣州市特困老人、失能失智、高齡老人提供高質量養老服務。有數據顯示,在院老人平均年齡85歲,超過85%是失能失智老年人。這只是公辦養老機構扮演“壓艙石”“穩定器”角色的一個縮影。
居家社區養老,人人可得
還有的老人發現,在廣州,養老床位不再局限在一院之中。
對于86歲的廣州街坊睦佳(化名)而言,隨著歲數一年年增加,她明顯感覺到自己老了,身體的小病小痛一天比一天多,做過大手術,日常也需要被照護。然而,在她的印象里,民辦養老院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公辦養老院輪候時間過長,而且大多數養老院位置又偏又遠。當她進行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并接受養老服務向導時,她發現,原來養老并不復雜。
得益于廣州推行的家庭養老床位試點,依托養老服務機構為居家長者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睦佳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經過改造后,她的家隨處可見生活輔助器具,各種傳導設備則具備實時遠程反饋健康情況的功能。相比傳統的養老服務,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床位”后,在家就能享受到專業服務組織提供的照護服務,以及服務平臺提供的24小時平臺監護和咨詢服務,實現養老“不離家”、居家服務“不打烊”。她說:“這里如同一個縮小版的養老院,還可以留在社區里。”
與此同時,按“公建民營”、政企合作等模式,睦佳所在的街道,乃至廣州每一個街道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對下指導、統籌調配資源等綜合功能的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正在投入運營,而每個社區、行政村設置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村居頤康服務站)不少于1處,每處建筑面積400~900平方米,統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功能,提供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助餐配餐等養老服務,有條件的可增加全托、臨托(喘息服務)等照護服務,形成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
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嵌入式的社區綜合養老服務。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指出,無論是普惠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托養服務,還是其它養老服務,廣州提出優先保障經濟困難和照護亟需老年人,適度保障其他社會老年人的根本策略,并將“不高于廣州城市常住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的普惠型養老服務收費通過委托運營協議或資助協議等劃定為基本養老服務“上限”,再加上長護險報銷部分費用,同時兜底困難人群免費、低償入住公辦養老機構或享受購買服務,確保基本養老服務人人可負擔。
廣州經驗:基本養老服務六大瓶頸,廣州這樣拆解難題
2021年,廣州出臺《廣州市養老服務條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政府主導、保障全體老年人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全體老年人可公平獲得的公共服務”這一基本養老服務概念,要求制定并公布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涵蓋醫食住行,覆蓋了老人全生命周期照護。
然而,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點恰恰在于,如何持續性地落細落實,回應長者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突破“用地難”“生存難”等難題。
破解服務設施用地瓶頸
廣州不少養老機構屬租賃場地舉辦,存在因租金上漲等原因導致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的風險,利用閑置場地舉辦養老機構存在瓶頸問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出租年限等嚴格限定與養老行業低回報、周期長的矛盾。
廣州做法:
一、支持利用自有地塊舉辦養老機構,解決利用閑置物業存在的障礙。
二、廣州保障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用地供應,通過立法形式要求按照年度計劃每年完成一定數量的養老機構設施用地實物儲備,確定供地方式、供地條件。
三、政府公有房產優先優惠用于養老服務,各級政府、國有企業將公有房產、國有企業物業優先、優惠用于養老服務,租賃期限最長可以延長至20年,用于經民政部門認定并公布開展基本養老服務的組織或者項目運營使用的,政府和事業單位公有非住宅房產租金標準以市場租金參考價或者評估價的50%計收;國有企業非住宅房產租金標準以市場租金參考價或者評估價的75%計收,國資監管部門在國有資產保值、企業經營業績等事項考核時給予相應的支持,僅市屬國有企業用于養老服務的物業就超過18萬平方米。
四、制定《廣州市支持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十條措施》(穗民規字〔2021〕1號),對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從規劃編制、土地出讓、建設、移交和使用等環節進行了全面規范,細化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嚴格落實養老設施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城區和新建住宅區應當根據規劃要求和建設標準,以每百戶不低于20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
五、利用城市更新增加養老設施。充分銜接廣州市正開展的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工作,抓住400條村城市更新改造機遇,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設施配建指引》,在市區統籌級和重要公共服務設施中明確養老院的設置要求,在居委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每個舊村全面改造項目安排村居級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不少于一處,統籌連片改造的布局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不少于一處。
破解家庭養老責任不到位瓶頸
共同居住家庭成員不了解、不掌握老年人生活照料和護理的基礎知識,極個別甚至不履行贍養老人的責任。
廣州做法:
一、凸顯家庭及其成員的責任,強化家庭及其個人在養老中的主體作用。我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同時規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廣州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和支持家庭養老的角度出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將家庭照護培訓列入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由養老服務組織和其他專業機構為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顧者提供照護知識等服務。不贍養老人的,依法納入信用體系實施聯合懲戒。
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化解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養老焦慮。廣州著力為老年人基本養老劃定三道保護線,第一道居家養老,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大部分的養老通過家庭贍養解決,政府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和咨詢指導;第二道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有困難,超出家庭贍養能力之外的,由政府牽頭,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第三道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還無法解決問題,需要長期精心照護的,由機構提供專業養老服務,實現醫養康養相結合。
破解養老服務市場活力瓶頸
社會力量是基本養老服務的主要供給方之一。廣州市民政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市75%的養老床位、98%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97.5%的長者飯堂、95%的家政養老服務由社會力量提供。一方面要確保普惠,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社會資源可持續運作,要激發養老服務市場活力,匯聚養老服務人才,必須從中找到平衡點。
廣州做法:
一、放寬市場準入。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申請設立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和養老服務企業,符合條件的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對本地、外地和境外投資者舉辦基本養老服務項目實行同等待遇,引導支持境內外企業和機構落戶廣州從事基本養老服務。每年舉辦養老服務供需對接交流活動,促進供需對接。
二、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和改進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的方式,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居家和社區層面,將政府投資建設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原則上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由街道(鎮)向服務機構無償提供服務設施并依據合同撥付運營經費。機構層面,積極探索實施項目合作、委托運營、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建設運營等模式,積極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配置效率,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服務對象不改變、保障功能有效發揮、服務質量持續提高。
三、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普惠型養老服務。廣州先后出臺60份政策文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主運行、公眾監督的多元化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普惠型養老服務。嚴格落實國家、省扶持養老服務發展稅費減免、水電氣價格優惠等政策,對養老機構給予新增床位、護理補貼、等級評定、醫養結合、機構延伸服務五項補貼,對社會力量運營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給予運營經費和服務項目補助等。
四、加大養老護理等專業人才培養、引進力度,支持大中專院校、技工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可申請市本級福彩公益金專項資助,支持就讀老年服務專業學生獎學金或者生活補貼、課程(教材)研發、實訓基地建設等。
破解綜合監管不夠精準瓶頸
養老服務機構監管執法依據不多、監管手段有限、剛性約束不夠,缺乏強制性依據和抓手。養老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和聯合獎懲機制未建立,難以適應取消許可后的綜合監管需要。
廣州做法:
一、將閉環監管作為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堅持政府監督、公眾監督、輿論監督、行業自律相結合,落實機構每周自查、街鎮每月檢查、區民政局聯合職能部門每季度巡查、市民政局聯合職能部門每半年督查逐級檢查制度,形成“一問題一整改,一整改一驗收,一驗收一簽名”監管閉環。
二、全面構建和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標準化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制定實施老年人照顧需求、社區居家養老、養老機構管理等級評定規范3項養老服務系列地方標準,助餐配餐、養老機構護理等級評定4項地方標準正在擬定中,通過規范標準確定基本養老服務質量的“基準線”,劃定“等級線”。
三、加強養老服務業信用體系建設,將養老服務機構及從業人員、服務對象信用記錄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臺,建立健全跨地區行業信用獎懲聯動機制以及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對存在嚴重失信行為的養老服務機構及人員實施聯合懲戒。對嚴重失信企業和人員實施市場禁入。
破解醫養結合后勁不足瓶頸
醫保對醫養結合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強,影響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積極性以及醫養結合的深入推進。
廣州做法:
優化醫保、長護險政策,完善符合老年病種特點和重點為老年人服務的醫療機構(如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醫保結算方式,根據老年病人選點人數比例適當調高門診費用支付標準,強化對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家庭病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護理站等醫養結合服務的支持。
破解智慧養老瓶頸
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不夠暢順,智慧養老服務水平不高。
廣州做法:
一、上線運營集“服務+管理+監督+決策”于一體的市為老服務綜合平臺和養老服務數據監測中心,實時歸集23個部門56大類養老服務數據,市、區、街鎮可實時和“分權分域”管理。
二、“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實現各部門涉老保障、服務、信用、財產等基礎信息分類分級互聯共享,運用“互聯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全面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辦理”“刷臉就餐”“關愛地圖”等一批優質基本養老服務應用場景。在日常生活場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讓全體老年人“既省心又舒心”。
來源: 廣州日報
本文標題:廣東基本養老人人享有:廣州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210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