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師進行實操培訓。
照護師李浴圃照護老人。
老人在照護師幫助下進行康復訓練。
在友誼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照護師正在打掃助浴間。
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照護師、陽光老人和社區老人們在一起。
養老問題是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對于中年人來說,工作要忙,孩子要養,老人要照顧,分身乏術是常態,更別提老人生病住院或者失能、半失能身邊離不開人的情況。無標準、不規范,提起護工市場的痛點,很多人深有體會,而送父母去養老院也是不少人的無奈之選,因為受中華民族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影響,大多數老年人不愿離開自己的家庭和社區到一個新的環境去養老。中國普通家庭的養老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在唐山,一種以照護師這一新職業為核心的居家養老新模式的出現,點燃幸福星火,開啟了一片新天地。
新職業
養老藍海迎來照護師
體重不足50公斤的護理者如何獨立將體重90公斤的患者安全順利地抱到輪椅上?
久病老人脾氣不好,陪護者該如何安撫老人情緒?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僅有生活照料單一技能的保姆和護工,已經難以滿足家庭和社會的需求,介于護士與保姆之間的照護師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照護師來家里照料陪護老媽,專業又周到,老人開心,子女放心!春節前夕,家住豐潤區中建城的劉靜經常加班,但她卻沒有因無暇照顧家中失能的老媽而分心。
照護師作為一種新職業,是2017年唐山的一家民企在政府支持下開始試水的,由公司統一培訓、統一著裝、統一考核、持證上崗,搭建智慧養老平臺,根據用戶需求在醫院、社區、家庭等場所為老人提供助醫、助潔、助修、助急等服務。與普通護工市場無標準、不規范的亂象相比,照護師的服務更具人性化、專業化、職業化。
眾源康養陪護中心的照護師劉淑琴告訴記者:之前我做過護工,但是不夠專業,一些手法就是看別人怎么做學個大概。經過培訓就不一樣了,現在我每天給病人拍背、吸痰、打流食、擦洗、按摩,陪老人聊天解悶心里特別有底,得到患者和家屬的認可,也有一種職業榮譽感啦!
作為國家級職業人才培訓基地,唐山眾源培訓學校與華北理工大學聯合辦學,免費開展照護師培訓,合格者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記者在培訓基地看到,學員們正在跟著老師學習護理技術,不僅要熟知理論,還要進行嚴格的實操。
照護師的概念源于國外,照側重于患者心理的疏導,護即護理的專業性,師則指明了職業的規范性,由名稱可見,這個職業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李朝征書記介紹,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49億,其中被慢性疾病、復合疾病困擾者達75.8%,失能、半失能老人達4000多萬,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現象突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至少需要1300萬專業照護人員,而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僅有30萬人,其中多數不掌握醫學護理知識。目前很多醫院只有護工,沒有照護師,存在服務范圍混雜、服務專業度低、沒有明確規范等問題。照護師這個職業與護工不同,不是簡單地守在患者身邊,而是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康復、營養、運動、護理、基本的醫學知識等。李朝征說,經過培訓合格的照護師市場需求很大,唐山的日工資在260元—420元之間,且供不應求。
我們每天下午都會陪患者來這里進行康復訓練。在南湖醫院康復大廳,記者見到了正在幫一位老年患者進行抬手臂訓練的照護師劉志友。他讓老人坐在床上,自己站在老人面前,一手將老人的上半身抱在懷里,一手扶著老人的一只手臂按照一定頻率重復著抬起、放下的動作。南湖醫院眾源康養陪護中心負責人王得楊告訴記者,在康復科,類似抬手臂這樣看似簡單的動作,因為是重復的機械運動,實際上很辛苦。醫院住院部的護士要同時護理很多患者,不可能每天24小時護理同一個患者,這就需要照護師在一旁輔助患者進行恢復性訓練,不但能大大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而且對于患者的康復和住院期間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是我陪著老人一起度過的第五個春節了,就跟家人一樣!63歲的照護師李浴圃拉著老人的手笑著說。從做護工時開始,李浴圃經人介紹照料起了這位老人,一守護就是將近6年。如今,老人已經96歲高齡,盡管5年多沒有下過床,但在李浴圃的專業照料下面色紅潤、干凈整潔。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照護師,除了專業知識素養,愛和奉獻是必備的基本素質。王得楊說。
新模式
醫院—社區—家庭閉環系統
有了照護師,老人開心,我們做子女的放心,這才是養老最好的模式!看著老媽在照護師的陪伴下于家中頤養天年,沈女士覺得很踏實。
今年45歲的沈女士與丈夫都是獨生子女,家里上有4位老人,下有讀高中的孩子。沈女士的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不能獨立生活,無奈之下她只能將老人送到敬老院。可老人整天不開心,總念叨想回家。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做女兒的心里也不好受,但實在沒辦法。
一次老人生病住院,沈女士在南湖醫院第一次接觸了照護師。他們與普通護工最大的區別就是專業、規范,半個月下來,老媽都離不開了。之前老人一生病,全家就亂套,即使請了護工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照護師就不一樣了,不僅專業,還有專門的組織管理,很正規,作為家屬我們很放心。
照護師的身影不僅出現在醫院,還進入了社區和家庭。路北區鋼啟新村社區眾源康養日間照料中心里,老人們的歡聲笑語驅散了深冬的寒意。記者看到,這里的老人一邊享受著免費的理療、按摩服務,一邊拉著家常,興起時還唱起紅歌。我腿腳不好,自己在家孩子不放心,他們上班之前就送我過來,下班再來接我。這兒多好,有伴兒,開心!張欣榮老人說。這里的負責人李東芳是位熱情爽朗的大姐,是老人們的知心人,也是一位優秀的照護師。她告訴記者,老人有的全天在這兒,有的來歇歇腳就走,我們要把這里打造成老人的快樂驛站,把老人照顧好了,家庭沒有后顧之憂了,社區、社會就和諧了!
如果老人失能,又想在自己家中養老,照護師也可以入戶服務,從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給予老人貼心照料,還能運用專業知識對老人的健康狀況及時監測并提出建議。
以日間照料中心為切入點打通了社區養老最后一公里,照護師入戶打通了居家養老最后一米,這是對養老服務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河北省康養產業商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武衛東說。
截至2020年末,唐山60歲及以上人口有176萬,占常住人口的22.81%。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照護師的出現不僅可以解決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較低的問題,還可以解決健康照護市場無保障、無標準、無管理、無運營等頑疾,是對養老新途徑的有益探索。
據了解,健康照護師是2020年2月人社部向社會發布的一種新職業,而在此之前,唐山的民營資本在政府的支持下就開始進行大膽嘗試,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培訓體系和閉環運營模式,在實踐檢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培訓合格的照護師憑借其專業性、規范性,有效抵御了長期以來醫院護工市場野蠻生長所帶來的諸多亂象;照護師進入社區,解決了以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硬件齊備卻沒有專業人員、不能提供服務的尷尬,使日照中心真正發揮起社區養老的積極作用;基于在醫院、社區建立起來的信任,照護師走進越來越多確有需求的家庭,讓老人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當老人患病需要去醫院時,照護師也可以陪伴左右。這樣,在醫院—社區—家庭的閉環系統中,照護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三級診療的落地,打通了有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和家庭的通道,還真正實現了老人滿意、家屬安心的居家養老。
新幸福
居家養老+老有所為
養老在我國不僅關乎社會保障,也關乎文化傳統。紓解養老困境,不能忽視深耕于文化傳統的養老觀念。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根據有關調研,超過90%的老人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服務采取讓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務形式,適應了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滿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們安度晚年。
提起試水照護師培訓產業,還源于眾源康養總經理任巍的親身經歷。自己有事業要打拼,無暇顧及家里;父母雙雙失能,需要有專業的人才能照料。可這樣的人真的找不到!老人就想在家里養老,忙碌了一輩子,這個心愿無論如何也要讓他們實現。任巍說。找保姆,只能料理家務,照顧失能老人不夠專業;找護工,由于市場混亂,沒有保障,又不放心。遇到像我一樣問題的人不在少數,有需求就有市場。于是,任巍決定進軍康養產業,開設照護師培訓。從做實業轉做康養,他也走了許多彎路,碰了許多釘子,但是心里的信念一直堅定:實現老人居家養老的心愿!在經歷了無數次試錯、調整之后,眾源康養終于探索出一套以照護師為紐帶的居家養老照護服務新模式。
養老,既要物質上養老,更要精神上養老。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很多老人心里很空虛、很寂寞。在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無疑具有先天優勢。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老年人不但可以不用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而且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這樣的養老方式,讓老年人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少了離家的鄉愁之憂,更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不僅如此,這一新模式還激發了老人們老有所為的熱情。在社區中,老人并非是完全被照料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老人可以自我照顧,甚至還能為社區作出自己的貢獻,發揮余熱。
居家養老服務驛站的工作人員通過健康檔案的劃分,招募社區內退休的各行業工作者——陽光老人,鼓勵他們再就業,發揮多年工作經驗的特長優勢和余熱。倡導互助式服務,招募能工巧匠,為社區居民提供正規的、有保障的生活照護及日常家政維修等項服務,以志愿者和有償互助的形式實現社區互助服務。在眾源康養友誼里服務站,記者看到很多陽光老人在登記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位是會電工的,這位是醫院退休的會護理,這位可以幫助做飯服務站負責人唐元告訴記者,目前各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驛站中的工作人員也以陽光老人為主,他們既有工作熱情,又熟悉本社區的環境和人員,跟老人們有親近感。不僅如此,因為陽光老人有很多是職業翹楚,退休后給他們提供在社區發揮余熱的平臺,實行老帶新,為在校學生打開了一條新的實習、就業之路——不僅可以去工礦企業,還可以進入康養領域。掙錢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跟大家一起很開心,也讓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充實起來,體現自我價值!陽光老人方淑麗說。
照護師是兼具日??醋o+健康管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一新職業的出現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將就業、擇業的目光轉向了養老產業。照護師不單純是伺候人的臟活兒累活兒,以目前的實際需求看,會越來越專業化,要求也越來越高,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職業。而且在居家養老的模式下,也需要大量的人員來進行管理工作,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任巍說。李成芳、唐元就是曾在北京工作的年輕優秀人才,因為看好這一養老新模式的前景,慕名前來加入眾源康養團隊。
新時代養老,將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發展,從傳統的養老實現到享老的轉變。唐山探索的這一居家養老新模式,不僅能切實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質,讓其家庭成員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還深化了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社區就業與再就業等,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本文標題:居家養老新模式,在唐山點燃幸福星火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903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