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之治迎來了新一輪的升級版。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立足于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明確提出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等9個主要指標,推動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享,養老服務體系向高質量發展。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國家老齡科學研究基地)副院長楊一帆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總體看有三類:一是兜底線、補短板的重大政策舉措,重點在于制定和完善滿足農村老人、失能老人、高齡老人和特殊困難老人群體(四類群體有交叉)的重大政策,旨在保障基本民生,確保社會安全;二是建體系、立格局的重大政策舉措,重點在于制定和完善全面推進健康老齡化、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重大政策,旨在優化治理體系,推動協同治理;三是創財富、謀發展的重大政策舉措,重點在于制定和完善發展銀發經濟、推動老年人力資源二次開發的重大政策,旨在積極應對,化挑戰為機遇。
帶動企業提供普惠型服務包
《規劃》提出,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其中,實施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和撬動作用,引導地方政府制定支持性政策包,帶動企業提供普惠型服務包,推動建設一批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養老服務機構。
《規劃》要求,引導有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服務模式。鼓勵互聯網企業開發面向老年人各種活動場景的監測提醒功能,利用大數據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應急處置。
在楊一帆看來,通過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的政策組合拳,重點做好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把預防保健、綜合醫院老年人科建設、醫養結合幾件事真正抓實抓好,顯著提高老年人健康預期壽命,將切實降低應對人口老齡化成本。
支持在老年用品領域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規劃》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領域的深度應用。
同時,支持在老年用品領域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李佳對記者表示,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為發展銀發經濟提供了重要機遇。第一,促進老齡用品和相關服務,有利于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第二,倒逼市場和社會創新,有利于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助推產業升級。第三,老齡群體的財富積累為資本市場帶來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利于構建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規劃》還明確,有序發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托、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
金融是產業的血液,流到哪里,哪個行業活。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上海市民政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殷志剛對記者表示,金融的進入,一方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量身定做的普惠金融產品,包括保險、信貸等,徹底改變老年人收入單一的現狀,來解決老年人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還可以推動養老產業產融結合發展,通過籌建區域性康養專業基金和扶持基金,激發社會資本向養老產業集聚和發力。同時,從監管看,文件還給予老年市場有了專業的監管力量,確保養老服務的質量,將從根本上保障老年人的權利。
上市公司深度布局智慧養老、康養旅游
近年來,養老產業步入高速發展期,許多上市公司早已深度布局:有的企業圍繞居家養老,打造輕巧靈活的數字化養老;有的企業沿著傳統機構養老的思路,不斷優化產品,在高端養老市場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這些上市公司具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傳統地產公司依托在土地建設方面的優勢,進軍養老產業;二是醫療科技公司為代表,依托高新技術和服務能力參與養老產業;三是以險資為代表的金融力量。
近日,恒鋒信息在互動平臺上回應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作為智慧養老領域的先行者,在業內領先開發了智慧+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創業慧康此前也表示,2021年公司正式成立養老產品部,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結合不同的養老模式,全新構建覆蓋養老服務全周期、全場景的智慧養老信息平臺。
我們目前主要投資的項目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養老相關的服務平臺,為居家的老人提供信息和援助;二是相關護理的醫院。上海聯創投資總裁周水文表示,相較于前期投入巨大的養老院模式,目前大多數投資機構主要目光集中在更為輕量化的提供服務上。
2月18日,《上海市促進養老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表示,對新建養老托育服務設施項目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采用劃撥方式供地。降低養老用地成本,實現整體地價水平與標準廠房類工業基準地價相當。這對于許多重資產的高端養老模式有著重要意義。
此外,高端養老跨界文旅也成為新的常態。如綠城生活集團聯手中青旅推出了相關康養旅游產品。
保險公司服務護理剛需有一套
《規劃》提到要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與醫療行業結合得最緊密的行業,保險公司在解決老年人這一剛需上下足了功夫。如今,提供特色康復、失智護理、長期照護等特色醫療服務已經是保險公司旗下養老社區的共性特征。
記者從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悉,作為早期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之一,截至2022年1月,該公司參與了北京、成都等22個國家試點城市和揚州等22個自行試點城市的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工作,服務覆蓋近3000萬人,待遇享受人平均年齡為74.9歲,累計待遇支付6.8億元。
泰康養老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護理服務方面,為了加強居家護理服務管控質量,泰康養老組建了照護管理師隊伍,以解決照護需求和服務內容銜接不足、質量難以把控等問題。照護管理師基于失能人員的自理能力、照護需求及意愿,以失能人員為中心,與失能人員、家屬及照護人員共同制定照護計劃,實現護理需求和服務內容無縫銜接,保證護理有效性。目前泰康養老內部照護管理師上百人,累計服務近7.8萬小時,累計服務近28萬人次,其中上門照護指導近2萬人次,提供護理技能培訓覆蓋近3萬人次。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長期護理保險還有一些基礎需要不斷夯實。例如,完善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認定的標準,優化護理服務的配置;積累各類失能風險和護理服務的數據,做到長期精算,規劃好醫保基金以及社會資金的使用;增強護理服務人員和護理設施的有效供給。
對于老年人而言,更為棘手的問題是護理費用的短缺。《規劃》還提出,研究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支持被保險人在失能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用于護理費用支出。
王向楠解釋稱,壽險產品以被保險人的壽命為保險標的,被保險人身故后才能賠付身故保險金。實際生活中,被保險人在遭遇不幸但未死亡時,可能希望提前將壽險保單變現,資金用于當前生活所需。如果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被保險人在失能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失能護理費用開支大的缺口。這一機制為參保人提供了更充分更靈活的保障,有助于護理行業的健康發展。
本文標題:從養老到享老謀局銀發經濟新未來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880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