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亮 文/圖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每個家庭都繞不開的民生話題,也關乎社會發展進步。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如何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建言獻策。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加強居家、社區和機構融合發展。市政協委員劉學軍在其提交的提案中如是表述。
現狀 絕大多數老年人青睞居家社區養老
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鹽城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達到19.88%,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較2010年增加7.9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8個百分點。多年來,劉學軍一直比較關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他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洶涌而來的白發浪潮對養老福利事業造成了極大壓力,使尚未形成完善體系的養老服務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而在眾多養老方式中,絕大多數老年人青睞居家社區養老。
但是,我市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轉型相疊加,老齡問題與利益、觀念變化相交織,如果養老服務對各方利益的兼顧不夠,長此以往,必將對現有養老保障體系提出嚴峻的考驗。綜合一些專家研究分析,我認為造成目前居家養老服務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劉學軍表示,部分養老機構沒有形成有效供給鏈條,養老服務機構能級相對較低,整體服務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不甚合理。目前大力發展的機構養老模式能夠滿足高齡、失能(失智)的生活料理需求,但需要耗費較多資源,成本非常高。而傳統家庭養老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家庭規模的縮小等原因,使得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日益弱化。
此外,專業服務人員短缺。養老服務是一種專業化的特殊服務,需要具有不同專業層次的、經過系統培養背景的專業人員。所以,在未富先老的嚴峻形勢下,必須按照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走出一條能夠基本滿足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新路子。
建議 加快構建普惠型養老服務一體化
為此,劉學軍建議:著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相協調。注重社區居家養老基礎地位,努力實現居家上門服務覆蓋城鄉,加大各縣(市、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進度。著力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安全性、便利性與舒適性,推進省政府民生實事工程適老化改造項目。為全市城鄉困難和高齡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上門服務,加快構建普惠型養老服務一體化。
從老年人養老服務及意愿需求的角度出發,推進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劉學軍表示,針對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鼓勵老人走出家門,進入或更好地融入社區,提升生活質量。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或者機構建立專業的服務團隊提供上門服務,保障老年人的生存、安全及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完善家庭簽約醫生、巡診制度,通過對家庭成員進行基礎護理或照護培訓部分緩解人力不足的問題。
在如何積極推進養老事業產業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養老服務方面,劉學軍建議,保障資金多元化來源與充分投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統一公辦民辦、內資外資養老服務扶持政策標準,不同所有制養老機構享受同等的稅費、補貼、人才等政策待遇。鼓勵鎮(街)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閑置醫療床位開展養老護理服務。推動社會力量成為承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主體。
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主導的普惠型養老主渠道,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指導性目錄,將經濟困難的高齡、空巢獨居、失能失智、農村留守、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納入基本養老服務保障重點。同時,全面落實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積極探索互助性養老模式,通過鄰里互助、志愿服務、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等方式,開展互助性養老服務,并逐步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機制,作為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服務的重要補充。
劉學軍還建議,發展專業隊伍建設,加強服務人員職業技能。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充實居家養老專業人員數量,合理設置居家養老的工作崗位,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
本文標題:讓養老變享老,20220227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872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