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官方數據表示,2010年全國人口只增加了40萬,出生率連續兩年跌破去百分之一,比日本情況還嚴重。更重要的是,新生人口創60年新低。此外,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體人口的比重還占持續增加,預計已達上億。
這樣的數據表明,中國社會總體呈現的新特征可以用五化來概括:老齡化、不婚化、城市群化、少子化、階層固化。
其實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傳遞出了重要信號,無論是老齡化加劇,還是家庭不婚化成為新的趨勢,這都顯示了我國社會人口因素的變化影響深遠。
新生人口創60年新低,二孩三孩都不見成效,上億老人要咋辦?
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期轉為人口負擔期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2020年中,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體比例上升了5.44個百分點,而65歲之上的老人占比13.5%。
這樣的數據已經完全可以顯示出我國社會正在逐漸走向老齡化階段,而且速度不慢。老齡化加速的到來,且相對應的速度和規模都是中國社會從未遇到過的。
雖然我國相對于美、歐、日來說,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干預,人口政策經過了從鼓勵到計劃的大幅轉向之后,相關專家預測,2022年中國社會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會明顯加深。而深度老齡化社會中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14%,2033年將超過20%。
雖然專家的預測可能并不準確,但不得不提的是,如今社會中的老百姓在之前享受了多大幅度的紅利,在之后的生活中就會承擔相應的成本。
我們正在從之前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時期轉變為人口負擔時期。在未來時間內,不管是養老負擔、社保支出還是官方債務,都會面臨大幅度的提升。
人口數量紅利是之前中國保持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態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優秀成果離不開中國國內龐大前年輕的勞動力量。1962年~1975年是第二輪嬰兒潮人口時期,這個時間段內生產和儲蓄大幅度增長,而伴隨著消費減少,直接導致了儲蓄率和投資率上浮,約翰的經濟潛在價值增速也很高。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我們還不做出改變。那么中國社會依靠日益嚴重的老齡化人口結構,是很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所獲得的優勢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人口總量的增加、社會結構質量的改善。
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后果是無法想象的,除了使社會的社保收支矛盾逐漸凸顯出來,還會伴隨著著年輕勞動力供給的萎縮,勞動力成本將逐日遞增。很多的制造業企業已經將工廠陸續向東南亞,印度等地區進行遷移,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家庭不婚化成新趨勢不知從何時開始,現在的年輕人思想中不婚主義、丁克家庭仿佛成為了一種新型觀念,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從數據來看,2010年~2020年平均每個家庭的規模由3.1人降到了2.62人。這種從數據中直接體現出來的家庭模式小型化。從總體角度來看,家庭規模變小、文化城新區是大概由以下三個方面導致。
首先就是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
如今全球化、世界一體化觀念盛行,每年春運時期,瘋狂的高鐵客流量已經可以說明一切。距離不是問題所引發的新問題就是家庭成員們的空間距離變大了。
很多大學畢業生的父母都會支持年輕人前往一二線城市,有更好的發展前途。事實上,確實有大批的年輕人,成年之后的生活都不和父母在一塊,不是在大城市獨自闖蕩就是在家鄉工作單位附近租房住。
前幾年引起熱議的空巢青年事件,也側面說明了如今社會上一人戶的比例很高,年輕人中人與人之間的獨立性并不低。
第二是戶籍制度的改革進程明顯滯后于人口流動的趨勢。在不同地區生活的流動人口,當然沒有辦法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口一樣的教育、醫療資源,這樣反而會影響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
假設一個外鄉人到一個發達城市打工,在本地生存已經極為不易,高昂的房價、不菲的教育資源都擺在面前,怎么還敢結婚生子?就算有經濟能力結婚,那又拿什么來養活孩子?
最后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不婚不育新理念。
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多的90后,00后都對結婚生育無感,這些年輕人們往往向往獨立自由的未來生活環境。結婚率逐漸走低、離婚率逐漸升高,這樣的現象表明如今的人們,活的是越來越清醒,可能對自己的未來目標和真正想要的東西更加明確,從而對婚姻和生育所要做出的犧牲容忍度就更小。
獨生子女的優勢除了很多年輕人的不婚不育思想,有很多家庭也是只愿意生一個孩子。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很多家庭的父母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考慮才不想生二胎。那么,獨生子女究竟有什么優勢?
首先,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優勢。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已經深刻體現了一個家庭中有多個子女會產生的競爭壓力。一對夫婦如果只有一個獨生子女,除了生活中的物質保障之外,日常生活中能夠分給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也會相對充裕。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家庭中的父母在養育孩子中可以投入相對較少的精力,那么他們的事業往往會更有保障,從而能夠給獨生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環境,這其實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過程。
其次,獨生子女的自立意識往往很強。
在一個家庭中間,獨生子女除了擁有親子關系之外,并沒有親兄弟姐妹這一層關系,往往可能擁有更高的社會屬性。獨生和獨立雖然沒有直接關系,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同伴所肩負的責任感和獨立性更強。
不管是從經濟物質上還是心理教育上,在一般情況下,獨生子女都是比非獨生子女條件要優越的。甚至在相親市場上,獨生子女的核心競爭力也要比有兄弟姐妹的人們要高得多。
其實有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想法:獨生子女為父母養老的壓力很大,確實,現在的年輕人結婚之后往往要面對著二養四的局面,所承受的壓力確實不小。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想,父母能夠提供的物質資源也不會有人分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提供的幫助也很客觀,這也使獨生子女前期成長期的質量更高,未來發展更有前途。
當然,生幾胎這樣的決策也是家庭自主決定的,每個家庭的成長環境和經濟條件都不同,還是要量力而行。
結語其實社會老齡化、不婚不育理念、生育率、離婚率,這些看似關聯不大的關鍵詞,其實都內含著某種邏輯鏈條,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社會不婚化地加速到來,算得上中國經濟社會近年來發展最大的灰犀牛之一。生育政策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調整的部分,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會直接影響著人口增長問題。
人口危機其實具有長期性的特點,如今我們應該盡快全面開放政策,盡快從微觀角度逐漸地瓦解人口老齡化的難題。生育權利逐漸回歸每個家庭的過程,也是我國社會生育體系逐漸完善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說要對新理念進行排斥,而是應該對老齡化、不婚化的問題更加重視。畢竟只有社會人口體系制度建設得更加完善,老百姓的幸福度才能夠提升。
本文標題:新生人口創60年新低,二孩三孩都不見成效,上億老人要咋辦?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868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