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分別于1950年和1971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數據顯示,兩國從初級老齡化社會過渡至深度老齡化社會分別用了64年和24年。中國于2000年步入初級老齡化社會,約經過22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經過幾十年的運營實踐,美國和日本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養老產業細分市場,可以此為鑒,探索適合當下養老消費人群和國人理念的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是東西方社會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模式,也是符合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養老模式。20世紀70年代,在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后,曾有歐洲國家推動大規模的公共養老服務機構。實踐發現,這種養老模式一方面大幅增加了政府的經濟負擔,一方面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寄托和生活依賴減少,導致家庭關系疏離。于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歐美國家開始轉換為就地養老和去機構化的模式,建設支持居家養老的輔助生活設施,有效減輕了醫療服務支出負擔,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社區養老模式則是將基本養老保健服務融入小區環境建設中,支撐老年人在居家養老過程中能及時獲得家政服務、醫護服務、智慧服務等。歐美國家正逐漸推動將社會化養老服務嵌入社區,我國發展社區養老模式可有效緩解家庭養老壓力,同時解決就地養老的困境。
養老社區模式中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是目前美國主流的養老模式,傳入日本后,也得到了快速發展。CCRC模式指為退休老年人提供持續照料的社區,社區功能集居住生活、休閑娛樂、健康管理、個人護理、緊急救助等于一體,可視為一種介于在養老院、護理院與居家養老之間的復合化養老模式。
商業模式上,CCRC養老社區在運營上采用產權型、租賃型和REITs三種模式。其中,產權型模式是通過出售產權進行盈利;租賃型是通過提供住宅租賃權和享受照料護理服務權,收取相應租賃和配套服務費用盈利;REITs則是將物業升值和租賃收益的權益作為金融產品以份額形式賣給投資人,降低投資人不動產投資的門檻,投資人還能享受高比例分紅。值得注意的是,REITs可上市交易并且具備高流動性,能吸引低成本的長期資金,解決了養老地產投資所面臨的投資額高、投資回收期長的問題。目前該運營模式在美國養老產業中運用已經比較成熟。
從國際發展經驗看,推行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是科學可行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有所養是較為基礎的層面,養老機構的服務將注重向豐富精神生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轉移。
本文標題:養老機構和設施發展的國際經驗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622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