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贏銀行利率,跑得贏物價,才可能是一款受追捧的養老年金險
文/ 趙天宇
編/ 王小
圖/unsplash
一款國民養老年金險就要上線了。
背靠銀行、證券保險、北京國資等17家知名機構,以國民養老保險命名,國民養老保險公司自2022年3月22日開業,一個多月后,推出國民美好生活養老年金保險。
5月16日,這款保險出現在中國銀保監會官網人身險備案產品目錄中,定位于滿足不同人群的養老規劃需求,面向希望通過長期積累,滿足未來養老金需求的人。
一位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財經·大健康》,目前上述首款養老年金險還未正式銷售,購買者年齡段、投保規則等細節,待此產品上線后會在官網繼續更新。
不少城市居民有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意愿,但一直難以找到合適的產品,購買意愿不得不擱置,更有一些居民選擇購買中國香港乃至海外的商業養老保險。
國民苦養老保險久矣,對這款產品很有期待,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究竟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來回應?
不平衡的第三支柱養老年金旨在抵御未來壽命延長可能帶來的養老資金不足風險。《財經·大健康》了解到,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給首個產品的定位是,終身領取,且繳費年期、領取方式、領取年齡多樣化,投保者可以自主選擇。
目前,中國人口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9歲,位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同時,老年人口數量增長,在2018年末,中國的老年人口總量已超過14歲以下的少兒人口總量。
一位養老行業研究人員告訴《財經·大健康》,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預計會保持年均1000萬左右的老年人口增量,一直持續到2035年——屆時老年人口總數會達到2.4億左右。
家有一老越發普遍,在這個趨勢下,很多年輕人也在及早籌劃自己的養老資金。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應運而生。
2021年8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過籌備該公司的消息,2022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批復同意其正式開業。公司定位在專業性養老保險經營機構,重點發展養老年金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商業養老計劃等創新型養老金融業務。
這是中國第10家獲準開業的養老險公司。此前的9家分別是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人保養老、新華養老、恒安標準養老。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告訴《財經·大健康》,2000年之后開始陸續出現專業的養老保險公司,不過后來逐漸做得有點走偏,名義上叫養老保險,實際上賣的產品,真正養老年金的產品很少。
這些企業做團體險的業務多,比如團體的政府業務,另外還替當時的企業年金做一些資產管理,實際上更多的是資管受托方的角色,相當于是理財的概念,而保險的理念很淡。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成立,打破了養老專業保險公司均為保險系、主要依托保險公司的既有格局。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共有17個股東,公司注冊資本111.5億元,實力雄厚。
17個股東中,出現11家銀行的身影,即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六家國有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中信、招商、興業、民生、華夏等五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及相關下屬公司,以及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泰康人壽等大型證券保險機構及下屬公司,國新資本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實業投資領域企業。
基于11家國有大型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的背景,國民養老在前期籌備產品的階段,能夠與多家商業銀行交流,探討合作模式、產品研發和創新、金融科技。
首款養老年金險,近期將在銀行渠道銷售。有保險研究者認為,需要觀察具體的產品設計,方能衡量這次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到底有多大。
從籌劃成立時,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就承載著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使命。國泰君安研報分析,設立上述公司會加快養老第三支柱破局,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稱為三支柱,但并不平衡。
基本養老保險作為第一支柱,立足于保基本,體現社會共濟,這個制度發展相對比較完善,覆蓋范圍持續擴大。
截至2022年3月底,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3億人,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度收支規模達到了12.6萬億元,累計結存超過6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待遇按時足額發放。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在4月25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提到上述信息。
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作為第二支柱,主要發揮補充作用,由單位及職工建立,李忠說,目前已經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截至3月底,參加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職工有7200萬人,積累基金4.5萬億元,補充養老的作用初步顯現。
第三支柱,則包括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等。3月25日,中國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說,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將積極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趨嚴峻,養老金支出壓力逐年遞增,而以政府主導的公共養老金給付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因此加快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要加大我們的養老金儲備,實際上需要多渠道、多支柱發展,才能夠更好地加大我們的儲備。但是現在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第一支柱上,尤其第三支柱非常少,此前幾乎沒有發展起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雷曉燕告訴《財經·大健康》。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近四年來,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才4萬多人,保費收入不到6億元。
按照中國銀保監會對國民養老保險公司開業的批復,這間公司還可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養老保障為目的的人民幣和外幣資金,以及與養老金管理相關的咨詢服務業務。
《財經·大健康》獲悉,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在首款養老年金險之后,將推進突出養老屬性的創新型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的研發,并且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養老屬性突出的產品,也正在準備中。
要滿足什么條件,人們才愿意購買?人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信任程度較低,且已有產品相對比較單一,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不強。現在,新的商業養老保險如何來吸睛?
朱銘來告訴《財經·大健康》,一款商業養老保險如果要發展得好,人們基于投資回報率的考量,一般需要滿足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跟銀行比,二是跟物價水平比。
也就是在積累期人們每年交錢,投資回報率至少得比銀行高。
銀行的利率在不斷波動:1997年的時候,銀行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最高的時候超過10%,三年存款的利率大概在13%-14%之間;前段時間銀行一個大額存單的利率約4%,現在已經降到3%或更低。
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本是中短期,最長的五年,而養老保險公司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長期投資應該賺取更高額的回報。朱銘來粗略估算,如果養老年金險產品,人們連續一二十年的繳費,平均回報率起碼得達到5%才行。
商業養老保險的保值功能,還體現在給付金額上,也就是到最后養老金的給付階段,這個錢得蓋得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跑得過通貨膨脹。
朱銘來記得1997年有一款養老年金產品,給三五歲的小孩上一個少兒的保險,其中有一項是養老金,小孩到60歲的時候會一次性給付一筆養老金——10萬元。當時看10萬元養老金還是一筆財富,到今天像是開玩笑。
所以養老保險產品如果做得好,得是增額給付。朱銘來說,增額給付得符合給付時的物價水平,對應的購買力不能縮減。
有學者建議,商業養老保險得先讓人清晰地了解它到底是怎么樣的,未來是否真的能夠給人以切實的養老保障。
如果商業養老保險參與的人比較多,吸引力大的話,也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如果參與的人少,產品難以活下去,價格也無法定得那么優惠,又會導致人們更不愿意去買它。
截至5月19日,國民養老保險公司仍在招兵買馬,招聘數字化管理、渠道經理,以及資產管理部、信息技術部等多個崗位。最終,能否滿足更多國民對養老資金的需求,等待時間檢驗。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首款年金險獲批##有了社保,為什么要買商業保險#
本文標題:背靠17家機構、百億資本,國民養老保險首款養老年金險獲批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602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