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擴容再邁實質性一步——第二批試點機構開售養老理財產品。郵儲銀行旗下中郵理財8月3日在北京、上海等十地發售該公司首只養老理財試點產品。截至記者昨日發稿,產品已募集近30億元,接近計劃募集規模的上限。
區別于首批試點機構的是,第二批新增試點機構的首批產品發行進度并不一致。據悉,同為第二批的交銀理財將在不久后面向十個試點城市的投資者推出養老理財產品。記者從數家新增試點理財公司獲悉,試點工作正穩步有序推進,在履行批文下發等必要程序后,正式發售產品。
今年2月,銀保監會宣布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從四地四機構擴至十地十機構,首批試點機構募集資金總規模上限從100億元提高至500億元。隨后,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光大理財等首批試點機構開始在十地發售養老理財產品。昨日起,第二批試點機構產品發售開閘。
延續長期性、穩健性、普惠性等特點
根據中郵理財發布的產品關鍵信息說明書,這是一款中低風險等級的封閉式產品,存續期限為1826天,業績比較基準為5.80%—8.00%(年化)。產品不設認購起點,計劃募集規模上限為30億元。
從投資范圍與策略看,該產品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不低于產品資產總值的80%,在資產配置上采取CPPI策略和目標風險策略。前者意味著,動態調整投資組合中權益類資產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后者將使用風險平價模型確定最優的權益類資產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權重。
中郵理財稱,在研發設計養老理財產品時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產品封閉期限不低于5年,通過較長期限的投資抵御市場短期波動;通過設置風險準備金、收益平滑基金等多層次風險保障機制,護航產品穩健運行,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上述策略和設計,與首批試點機構前期發行的產品具有共性,匹配養老理財產品長期性、穩健性、普惠性等特點。
投資者認購積極性較高
去年,銀保監會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首批試點機構于去年12月6日發售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記者梳理中國理財網發現,截至目前,已有33只(期)養老理財產品披露信息。
由于產品整體風險不高,且業績比較基準具有優勢,投資者對養老理財產品的認購積極性較高。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已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封閉期大多為5年,投資類型以固收類為主、混合類為輔,業績比較基準偏高,大多在5.5%至8%的區間。產品引入了平滑基金,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凈值大幅波動,在產品費用方面也有一定優惠措施。
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7月30日表示,目前有23.1萬投資者累計認購了超600億元養老理財產品。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總體開局良好、進展順利。下一步,將在充分總結評估的基礎上,研究適時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
對首批試點機構而言,單家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上限的提升,將有助于保證其養老理財產品的發行供給。
記者近日從工銀理財獲悉,截至7月20日,該公司已發行養老理財產品6期,募集規模83億元。目前,工銀理財養老理財產品采用常態化發行,每月發行2只至3只產品,保證了產品供給。
產品總體穩健
從披露的養老理財產品凈值情況看,養老理財產品總體運行穩健,但個別產品曾存在破凈現象。
劉銀平認為,不同養老理財產品的凈值走勢差異較大,在不同階段的凈值走勢差異也較大。前者是受理財公司的投資策略及資產配置影響,后者是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整體看,由于養老理財產品仍以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不高,而且引入了平滑基金等機制,因此整體凈值波動不算太大。
當前,養老金融改革穩步推進。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可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商業養老金融服務面臨多層次的需求。未來,風險偏好較高的可以選擇基金,中低風險偏好的可以選擇養老理財,風險偏好更低的可以選擇養老儲蓄產品。由此形成了風險上有差異、多層次的產品體系,以滿足養老金融主體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本文標題:第二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產品開售
本文出處:http://www.818894.cn/news/news-dongtai/1565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